复旦大学3月科研成果正式公布

3月份,复旦科研团队砥砺创新,又取得了哪些进展?小编为你整理了复旦2022年3月科研成果速递,一起来看看吧!

数学领域

1.上海数学中心王国祯副教授的论文在国际顶尖数学期刊《Annals of Mathematics》在线发表

日前,国际顶尖数学期刊《Annals of Mathematics》在线发表了中心王国祯副教授与其合作者T. Bachmann、孔嘉、徐宙利的论文“The Chow t-structure on the∞-category of motivic spectra”。该论文提出了在一般域k的motivic谱的无穷范畴上定义周t-结构,确定了许多情形下该t-结构的核心结构。限制到胞腔子范畴时,证明了该核心结构等价于MU2∗MU余模的范畴。进一步的,证明了周截断的球谱上的模构成的无穷范畴是代数的。

化学材料领域

1.郑耿锋、徐昕团队合作在电催化一氧化碳还原制备乙酸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复旦大学郑耿锋教授团队与徐昕教授团队合作在电催化一氧化碳还原制备乙酸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成果以“有序铜钯位点调控中间体吸附促进一氧化碳高选择电还原为乙酸(Selective CO-to-acetate electroreduction via intermediate adsorption tuning on ordered Cu–Pd sites)”为题,于2022年3月28日在《自然·催化》(Nature Catalysis)上发表。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具有铜-钯原子间隔有序排列的金属间化合物CuPd,高密度、高有序度的Cu-Pd原子对有效提高了催化剂表面一氧化碳中间体的吸附覆盖度,稳定了乙酸反应路径中的关键中间体——乙烯酮,并有效抑制了析氢反应的发生,从而促进乙酸的生成。

2.材料科学系研究员张凯获得Materials Today EPJ Award 

据爱思唯尔(Elsevier)官网报道,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研究员张凯获得2021年度 “今日材料-欧洲高分子奖”(Materials Today EPJ Award),是该奖项设立以来第一位来自中国研究机构的获奖者。

3.航空航天系童崎课题组揭示梯度纳米晶体的阻尼增强特性和机制

复旦大学航空航天系童崎课题组通过大规模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梯度纳晶的阻尼性能,发现梯度结构相比于均匀晶粒能有效提高金属材料的阻尼容量,这一特性归因于梯度排布形成晶界取向的长程有序,促使切应力能更好地激活晶界滑移。研究结果进一步拓宽了梯度纳晶的应用场景,为多晶金属材料中力学性能与阻尼性能的冲突提供了一种理想的解决方案。该成果近期以《梯度纳米多晶金属的更高阻尼》(Higher Damping Capacities in Gradient Nanograined Metals) 为题发表于《纳米快报》(Nano Letters)。

微纳电子领域

1.微电子学院徐敏课题组提出了一种面向3nm及以下先进工艺节点的后栅单扩散工艺集成方案 以应对环栅晶体管中的N/P电流匹配挑战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张卫/徐敏课题组基于自主搭建的DTCO仿真平台,创新性地提出了环栅晶体管后栅单扩散(PG-SDB) 工艺集成方案,相比于传统的单扩散(SDB)和自对准单扩散(SA-SDB),PG-SDB可以显著提高沟道应力从而实现N/P电流匹配。相关工作以“Novel Post-Gate Single Diffusion Break Integration in Gate-All-Around Nanosheet Transistors to Achieve Remarkable Channel Stress for N/P Current Matching”为题发表于IEEE Transactions on Electron Devices。

2.微电子学院卢红亮教授课题组、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在塑性无机半导体的应用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在塑性无机半导体的应用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A Full-flexible intelligent thermal touch panel based on intrinsically plastic Ag2S semiconductor”为题发表在材料类顶级学术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研究发现了基于本征塑性无机半导体Ag2S优异的电、热、力等物理性质,设计并制备了16×10的高灵敏柔性热敏触控面板,实现了人体手指轨迹的实时监测以及汉字的智能识别,推动了塑性无机半导体柔性电子等领域的应用研究。

3.信息学院胡来归、秦亚杰团队在新型铁电突触器件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

近日,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微纳系统中心的胡来归、秦亚杰团队和华东师范大学田博博课题组提出了一种基于可控载流子注入的铁电/半导体界面结构器件,利用表面溶液法制备了高结晶度分子铁电薄膜,并构建了铁电/半导体界面结构,引入了可控的退极化场,首次将分子铁电材料使用于神经突触器件,呈现出固定可控的导电通道,为铁电极化在硬件实现神经形态传感和计算方面的应用提供了一种新的实现机制。由于分子铁电的优良特性和场放大效应,界面电阻可以通过铁电极化对半导体层的调控进行控制,实现了典型的脉冲时序依赖可塑性等突触特征。半导体的引入也赋予了器件光电突触的属性,可在传感器内计算并具有高图像识别精度,为感存算一体的人工视觉系统提供了器件基础。这种界面器件对实现多功能神经形态设备的硬件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关成果以“Molecular ferroelectric/semiconductor interfacial memristors for artificial synapses”为题发表于 npj Flexible Electronics 。

脑科学领域

1. 类脑研究院张捷团队揭示大脑偏侧化的动态特性及其与认知功能的关联

近日,复旦大学类脑人工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张捷研究员课题组联合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的孔祥祯研究员团队共同提出了一种刻画大脑偏侧化的动态变化的新方法,并使用该方法构建了大脑偏侧性动态变化图谱,揭示了这种偏侧化时变特性与认知灵活性及语言理解能力等高级认知功能的重要关联。2022年3月17日(美国当地时间),相关研究成果以《大脑偏侧化的动态改变与认知表现存在关联》(“Dynamic changes in brain lateralization correlate with human cognitive performance”)为题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生物学》(PLOS Biology)。该研究为探索大脑功能偏侧化这一大脑重要功能组织特征的动态变化特性以及揭示偏侧化如何支持高级认知能力提供了新的视角。

生物医学领域

1.附属肿瘤医院邵志敏/赵超/江一舟团队提出三阴性乳腺癌免疫治疗新策略

近日,复旦大学肿瘤医院邵志敏教授、江一舟教授课题组携手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教育部/卫健委/医科院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赵超课题组,发现微生物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TMAO)可以激活抗肿瘤免疫,提高三阴性乳腺癌免疫治疗疗效。这意味着微生物代谢产物TMAO有望成为三阴性乳腺癌临床免疫治疗的新策略,助推免疫治疗。该项重要研究成果已在北京时间3月12日凌晨在国际权威期刊Cell Metabolism(《细胞代谢》)以封面文章发表。

2.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周行涛、黄锦海团队实现圆锥角膜治疗新突破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周行涛、黄锦海团队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高蓉蓉团队合作,日前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以MOF为载体装载核黄素的跨上皮角膜交联研究的论文,该自主研发的新型核黄素复合纳米材料也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和稳定性,有望成为新型的跨上皮角膜交联纳米药物。目前团队正在推进下一步的临床评价工作,有望让角膜太薄而不符合传统方案的重症患者也有机会接受角膜交联手术,同样也有望适用其他角膜扩张性疾病。

3.生物医学研究院叶丹团队在《自然—细胞生物学》揭示免疫代谢物衣康酸特异性抑制TET双加氧酶

2022年3月8日,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叶丹课题组在《自然—细胞生物学》(Nature Cell Biology)杂志上以长文形式发表了题为Itaconate Inhibits TET DNA Dioxygenases to Dampen Inflammatory Responses(《衣康酸通过抑制TET双加氧酶减缓炎症反应》)的研究论文。首次报道ITA是新的调控表观遗传的代谢物分子。发现ITA通过与α-酮戊二酸(α-KG)竞争结合的方式,抑制DNA双加氧酶TET和调控炎症基因表达,并证实TET2是衣康酸抗炎的重要功能靶标。

网站部分信息来源于自互联网和网友上传,只为方便大家查询浏览,请自行核对信息的真实情况,本站将不承担任何责任!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多举措上好疫情防控“思政大课”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召开教材工作研讨会暨教材建设推进会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抗击疫情“四班倒”
  • 西藏藏医大学激发全系教职工活力加快推进藏药重点工作
  • 西藏大学校组织召开2022年度第三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